
张仪是秦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丞相之一,他提出的“连横”和“弱楚”战略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。虽然他为秦国的强盛作出了巨大贡献,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,张仪最终并未死于秦国大额配资,而是在他所推行“连横”策略的对象——魏国去世。那么,为什么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张仪,最后却没有在秦国善终呢?我来简单分析一下。
根据史书记载,张仪出生于魏国的安邑(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),而安邑曾是魏国的旧都。按理说,张仪应该留在魏国做官,但由于某些原因(有一种说法是与“和氏璧”的失踪有关),张仪被迫离开了魏国,最终来到秦国。张仪到秦国后不久,就利用计谋成功将秦国的大良造公孙衍赶走,并立下战功,从而成为了秦国的丞相。
展开剩余62%在当上丞相后,张仪针对公孙衍倡导的“合纵”策略提出了“连横”策略。为了顺利推动“连横”,张仪不得不离开秦国,前往魏国担任相邦。当魏国同意退出“合纵”后,张仪便回到秦国,开始实施“弱楚”战略,他成功地通过“张仪诓楚”和“游说诸侯”等手段,为秦国的强盛打下了基础。然而,张仪的这些行动并不被所有人认同,尤其是秦国的太子荡。
根据史书记载,秦惠文王的嫡长子太子荡性格刚猛好战,他非常讨厌张仪这种通过“耍嘴皮子”和阴谋诡计来达成目的的纵横家。太子荡认为,争霸天下主要靠的是军事力量和征伐,而不是依靠嘴上功夫。秦惠文王去世后,太子荡继位,成为了秦悼武王。张仪在得知秦惠文王去世的消息后,就意识到自己在秦国的日子恐怕快到了尽头,可能很难再待下去。
为了避免遭到排挤,张仪主动请求前往魏国,他希望能够通过引发魏国与齐国的冲突,为秦国攻打韩国创造有利条件。秦悼武王一直有进攻韩国的计划,并且已经集结军队准备行动。由于秦悼武王不想给自己留下“负恩杀老臣”的污名,于是同意了张仪前往魏国。凭借自己之前积累的人脉,张仪顺利成为了魏国的丞相。
虽然张仪在魏国保住了性命和富贵,但他深知,自己这一生几乎不可能再回到秦国了。最终,张仪在周赧王六年(公元前309年)因病去世,地点正是魏国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伍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